天津大学陈为刚教授:面向人造DNA介质的大数据存储的编码理论与方法
报告人:陈为刚
主持人:姜青山 研究员
日 期:2020年11月28日
时 间:17:00-18:00
地 点:数字所9楼919会议室
简历: 陈为刚,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任天津大学通信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微电子学院院长助理等。2008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在法国信息处理与系统实验室(ETIS,UMR 8051,法国国家科学院联合实验室)从事多进制LDPC码研究。2009年至今在天津大学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4年10月到2015年9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子工程系访问,从事纠错编码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为信息理论与编码、DNA数据存储、通信理论与系统等。近年来在纠正insertion/deletion错误处理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并将其应用于DNA数据存储。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IEEE Access, China Communications、Electronics Letter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等国内外主要期刊以及IEEE ICC、WCNC、VTC等主要国际会议。论文被SCI/EI检索30多篇;获授权专利2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3项。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
摘要:信息论与编码理论是数字通信、存储以及计算的关键核心。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不断演化,数据尤其是大数据存储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亟需新存储介质以及配套匹配的信息理论与编码方法推动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本报告首先简要介绍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增长趋势与存储需求、DNA数据存储的主要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介绍适合大数据DNA存储的物理层的编码理论与方法,重点介绍开展的可以纠正DNA合成、扩增以及测序处理中碱基的insertion/deletion错误的一些探索。该类方法拓展了传统信息理论与编码方法的应用问题范围,实现了信息编码理论在生物学、生化处理领域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理论与编码方法的发展。